大学生几号贷款?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腾讯公司联合发布的《2015大学生月消费报告》(简称《报告》)指出,大学生群体消费逐渐理性,月均消费1146元,年均消费1.22万元,比2014年减少500多元;近50 %的大学生消费属于被动储蓄。报告还显示,有六成大学生于14 月起准备外出旅游,旅游花费最少要在1500元以上,大学生旅游消费整体偏理性。
但我看到更多的大学生消费是“畸形”的。我的不少同学,每个月父母会给两三千元,基本全部用于网络购物,衣服、化妆品、游戏装备等。当然,我也并不是责备网络购物,但网络消费应有节制,不应无计划、无目的地大量购买,而应把每月花销清晰理清,在吃喝住行等方面节节约约,量入为出。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冲动性消费?《报告》认为,一方面,受到开学季消费热潮影响,“新大学生”成为暑期消费的主力,18-24岁年轻群体合计占总体消费比例的69%。另一方面,6月22日巴西世界杯开幕,带来的一系列球迷经济、观赛旅游等新业态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而“巴西世界杯”电商搜索热词显示,“啤酒”、“球迷服”和 “足球”的搜索热度较高,这表明爱看球的学生准备在赛事中酒足饭饱之余,在衣著装备上作些新安排。
“虚荣”“从众”心理是诱因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学生的许多东西都已经商品化,如成绩、社会活动等,学生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商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学生想要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变得异常艰辛,因为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如何表达个性,成为了学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候,商家恰好推出来“奢侈品平民化”的战略,将原本几千元的高级皮鞋以一二百元的亲民价格推销给学生,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个性表达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这样做,也削弱了学生的忍耐力、判断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无所适从。而商家的这一招,已经让很多大学生被“套牢”,还感觉乐不思蜀。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在看到其他同学的某些消费之后,出于攀比心理,也有冒失冲动消费的想法。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我认为,学校应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家长也应配合学校加大教育和引导的力度,从多方面督促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逐渐形成正确、科学、合理消费观念,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