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贷款减少的原因?
近几年,中国金融系统也在抓紧开展业务创新,致力于建立鼓励三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创新信贷产品,二是充分发挥期货和保险功能的试点,为农业增加了投资的渠道。而且近两年,中国金融系统还提高了对“三农”的捐款力度,帮助农村发展经济。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尽管国家层面和金融层面都在全力推进三农问题,但现实层面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却并未展现出明显的活力,表现为:1、农村金融环境恶化的同时,涉农贷款占比持续下降。2、与农业相关的企业投资热度严重不足。3、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很薄弱。
从数据来看,中国金融业2019年的资产负债总额达到了77.67万亿元,同比增长7.1%;而同期农业增加值已达到7.3万亿元,但要支撑如此庞大的金融系统,恐怕实属不易。更何况,在中国12.4万个乡镇中,有4万多个乡镇的银行网点已经撤销,这意味着农民要想贷款或者存钱都不得不跋涉更长的路程。与此同时,自2015年开始,涉农贷款占比已连续七年下降,截至2019年已不到14%。
其实很早之前,中国就意识到了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性,甚至还专门推动成立了农村农业委员会这一国务院直属机构。但尴尬的是,该机构成立五六年来,农村金融领域的多项工作都是“议而少行、行之不多”,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未见实质性进展。即使“多行”了,效果也不明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思路打开农村金融突破口:一是农地的资产认证难,“农地入市”面临极大阻力;二是不利于农民资产抵押,而且金融资产鉴定难度极大;三是农业的回报率太低,金融机构无法弥补资金损失;四是中国农业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尚未搭建成功。
不过,尽管之前的道路并不好走,但中国农业领域的不稳定因素却一直在增加,于是,解决“三农”问题也便成了重中之重。为了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9年12月,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共同签署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而今年疫情影响之下,国家层面更是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要求金融系统特别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县域、乡村市场,着力推进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三农客户群的金融服务质量,完善差异化金融服务。其实不难看出,金融系统正在朝着鼓励银行增加对“三农”投入的脚步迈进,但具体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