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何时可以超过香港?
这个题目太宽泛了,我分别就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地理位置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香港毗邻广东,但和深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见下图)。
因此要讨论“深圳能否超过香港”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明确“如何比较两个相距较远的地方的经济总量”这个问题——毕竟我们讨论的是“城市”而非“国家”(这两个概念的差异还是挺大的)。 在讨论“怎样比较城市经济”时,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一些城市会拥有非常多的“其他城市没有的资源”——比如北京有政治文化资源、上海有金融贸易资源、西安有历史文化资源……而一些城市可能会同时拥有几种特殊资源,如既拥有重要的交通位置又拥有大量的高校(从而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用GDP或人均GDP来比较城市经济实力是存在问题的。一种较为公认的方法是加入“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即所谓的TTF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因为不同城市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很难衡量的,所以我们依然没法知道各城市真实的TFP数值。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寻找另一种方法——而在我看来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折中间值”法来估算各个城市的 TFF 值,然后进行比较。 (注:本文所有数据都来自公开资料,估算TFF时所使用的公式见参考文献[1]) 基于上述考虑,我认为从地理位置上比较经济水平是有问题的。
因为即使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因素,相隔较远的地区通常很难直接比较其经济实力。 制度环境 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制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圳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必然更大一些。
那么问题又来了,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在《市场机制到底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一文中曾指出: 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比香港快;但在非竞争性的(垄断)市场上,情况就可能相反。可见,用GDP或人均GDP直来比较两座城市的经济水平是存在问题的。
结论 从地理位置和制度环境的角度看,深圳超过香港似乎是一种客观趋势。但是,如果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之后,这种 “趋势”就变得不再那么确定。因为在“后发优势”的影响下,后起之秀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对先发地区的赶超。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数据和计算方法的不同,任何基于历史的GDP比较都可能存在着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