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转移到哪了?

包雅捷包雅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产业转移的问题,在知乎上写了几个答案,这里把链接贴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看一下。 我的基本观点是:以京东方为例,一些制造行业确实是在向河北和北京郊县转移,但是更多的是在北京周边区域布局新产线(比如固安、亦庄),而不是把老产能彻底淘汰掉。

因为制造业的布局,要考虑很多因素,距离和成本只是两个因素而已,并不是全部。另外,有些行业本来就没有落后产能需要转移的说法…… 关于这个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于一个概念的理解——到底什么才叫“落后产能”? 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GDP增长优先、投入产出效率最低的顺序来排序的话,那么液晶面板产业无疑排在靠前的位置。因为我国整个IT显示屏产业从2013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15年才实现盈利。

根据《北京市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集成电路销售收入占整机收入的比例达到40%,显示器销售收入占整机收入的比例达到60%。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北京要完成所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都向高端转型的任务,目前落后产能的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全国来看的话,就会发现,2017年以后,我国整体工业增速开始下滑,尤其是部分低端工业产品的产量出现下降或者负增长。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低端产能”实际上只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劳动力价格过低导致制造业利润空间萎缩,为了保持GDP增长率,大量低端产能被培育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势必会不断上升,这种低端的产能迟早会受到冲击,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罢了。

我认为,作为帝都的北京率先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一部分低端的制造能力,是有助于在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

阳微栋阳微栋优质答主

北京作为首都兼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扩张速度不断加快,由于北京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升级发展,部分产业的“高消耗产出低”模式与北京城市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且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北京产业开始向周边区域梯次转移,而周边区域承接北京“外溢”产业有利于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北京产业向外转移,主要向周边区域转移。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规模大,随着北京的发展,一些产业在京内不再具有区位优势,为了适应北京城市功能的发展需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于是北京就开始将不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从北京内部转出或退出。由于周边区域与北京的地域相邻,且具有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因此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是周边区域实现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周边区域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北京产业主要转移去向为周边区域。

北京转移出去的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等传统制造业,以及一些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等,转入的产业主要为服务业。北京向外转移的产业中,其中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中的低端环节和部分附加值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将面临整体转移的趋势,而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有高技术性,但是依然属于工业,由于北京对环境污染控制严格以及土地供应趋紧,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部分环节也开始转移。北京转入的产业由于北京自身拥有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人才,因此转入的以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企业为主。

北京周边区域包括环北京的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具体包括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承德和张家口等城市,北京市周边区域的经济条件存在一定差距,而河北、天津等省市与北京的相邻程度对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具有一定影响。不同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需求不一样,北京转移的产业转入地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由北京的城六区向郊区转移,例如顺义等郊区工业开发区;第二,北京本地的技术服务性项目主要向天津滨海新区转移;第三,北京本地的普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开始转移至河北的各类产业承接地;第四,北京本地的制造业企业对外开展的服务业活动则向北京周边地区扩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