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美国滞胀危机原因?
1970年代美国的“滞涨”现象,有诸多成因。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的势头。这既与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有关,也是二战时军火消耗造成的资本积累的结果。
二战结束后到六七十年代,美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需要大量消耗钢材、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加之美国海外军事行动频繁,军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为支持美国海外扩张及维持国内物价稳定,美联储先后动用资金收购政府债券和商业证券共计约1800亿美元,向国外提供贷款约540亿美元,并大量印制钞票,致使美元泛滥成灾(1965年至1972年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达33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的GDP的5%)。巨额货币供给增量无法有效投入生产领域,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其次,二战后美国社会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凸显。1950年到1970年间,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掌握的社会财富比重从72.4%上升至84.2%,中产阶级的收入则在1960年至1969年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滑。为缓解社会矛盾,美国政府于70年代初开始大幅减税,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开支以惠及民众。然而,经济增长乏力,税收收入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又不得不通过发行国债弥补,种种因素叠加致使通胀加剧。
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随后的石油禁令,是对美国经济最为直接的打击。当时美国年均进口原油约6亿吨,90%以上的原油依赖海外采购。禁运使得油价飙升,从每桶3美元暴涨到12美元,美国的通胀率也在一年内飙涨近20个百分点。 美国的外债规模也在此时迅速膨胀。为应对滞涨,约翰逊总统大力推行“增税减支”计划,此举虽然暂时遏制了通货膨胀,却未能解决产能衰退的问题。尼克松总统随后提出“全面增长计划”,大幅度增加政府的开支,同时加征税率。这一计划虽然在短时间内奏效,但从长远来看却使得美国的债务负担更趋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