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先引用一句《商业的本质》书中话,“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把目光放到德国中小企业的身上,其实也是一样道理,“今天中小企业之间竞争,不是你产品我产品的竞争,而是你商业模式我商业模式的竞争” 那么我们再看看,在欧盟,美国各种对大企业的政策下,德国大企业的数量虽然少,但是年营业额都是巨大的(比如宝马集团2016年在德国的营业额达到了375.8亿欧元);而同样作为中小企业的西门子,在2016年却只剩下490亿欧元的年收入,甚至连家用电器都不算(西门子公司主要收入还是集中在能源和汽车领域)。
如果将视线转移到互联网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亚马逊和Ebay营收能力都非常强,甚至在部分领域可以和大企业去竞争——当然这里边有时代趋势的原因在里面。 但是如果我们回归现实,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他们有着清晰的战略,聚焦的核心业务,出色的执行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起其他大型企业难以攻破的商业模式壁垒。
因此我认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最困难的不是外部环境或者政策带来的阻碍,而是如何认清自身,找准定位,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商业模式。 所以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主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打破现状,突破瓶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需要!
其实德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和我国不太一样,249人以下就可以视作中小企业,2014年的时候德国共有316万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这些企业的雇员为1371万人,占了德国私人企业就业总数的69.6%。其中雇员在1-49人之间的微型企业为297.7万(即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94%),雇员为50-249人的大型企业为18.3万(即大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8%)。从规模数据来看,德国的中小企业更接近我们理解中的小微企业为主。但这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却在德国创造了六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和40%的国内生产总值。
德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从大的方面说,其一就是鼓励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其二就是保护工匠精神,为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提供好的待遇和福利。这两点一新一老相互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德国的中小企业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和竞争力,避免了陷入创新不足而无法与国外企业进行有效竞争的困境,也始终拥有源源不断的顶尖工匠为生产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制造出国际一流的产品。
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而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则是德国对“隐形冠军”中小企业的培养。所谓“隐形冠军”,指的那些在全球市场上拥有70%以上份额或者某些产品(服务)在全球相关市场中位居前三,但其品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太知名,甚至可能几乎没有知名度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业务实力和创新动力很强,在某些细分市场里,其能力是“行业老大”也难以企及的。美国学者把美国的这类企业称为“利基巨头”(niche giants),德国学者则将其称为“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高度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往往通过不断创新和扩大技术实力等方式来保持在业务上的全球前三水平;二是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国内市场销售额少于50%的隐形冠军比例高达82.6%,而同期德国制造业出口份额最高的汽车制造业只有74.1%的国际销售额,差距非常大;三是坚持走技术创新道路,通过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多于5%的隐形冠军比例比普通企业高出15%以上,而其核心技术人员、销售管理者的比例也是普通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
据德国隐形冠军研究专家赫尔曼·西蒙的研究,2014年全球共有2319家隐形冠军企业,其经营数据如下。这些企业的平均市场份额为41%,42.5%的隐形冠军企业拥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76.8%的隐形冠军销售额不到5亿美元,只有10.8%的公司达到5亿美元以上;42.2%的隐形冠军总部位于德国,9.3%位于美国。其余则分散于其他国家。隐形冠军企业平均拥有2064名员工,销售额达到13.66亿美元,年销售增长率达到11.2%,息税前利润率达到14%。
而德国隐形冠军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实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从数据上可以看到,2012年,全德工业企业中有将近一半的是5-50人规模的中小型企业,员工超过250人的企业却只有1/10,但这些中小型企业每年却占到了德国申请专利总数的42%,占申请欧洲专利数的41%以及申请国际专利数的38%。如果和美国比较,德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甚至都要领先。美国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总数比德国高出7%,实际经济效应也占全美企业效应的58%,但德国中小企业效应则达到70%,领先优势极为明显。
德国“隐形冠军”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德国能够出现如此之多的隐形冠军企业?这绝不是偶然因素所致,而是由德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的地区分布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总部设在德国中东部地区的比例高达59%,而经济更为发达,首都和重要港口都在其境内的德国西部地区只有27%的隐形冠军总部在那里。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德国中东部地区在战后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各种分散的资源被有效整合起来的同时,也避免了被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从而形成大企业林立,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被边缘化的局面。
德国政府不仅支持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基础设施、政策优惠等领域的支持。德国政府对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投入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