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何限制海外投资?
因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结构需要调整,过去的投资主要以外资为主(直接投资和证券市场投资合计超过2.4万亿美元),但是近年来出现了过度外资的现象,一些产业对外商投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开始弱化,所以需要进行适度的调节,特别是今年外商直接投向工业领域的资金大幅减少。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中只有1/3是货物贸易顺差,其他都是金融和投资贡献的。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于非美货币的流动性危机、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和美国的量化宽松引起的。也就是说,外汇储备的增加与GDP增长并不匹配,甚至存在一定脱节现象,这意味着大量的“水”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集中在金融机构手里。为了把外汇储备中的“水”导入经济体内,就需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购买海外资产,将部分流动性和经济增长分离的部分重新整合起来。
通过调控海外投资还可以达到平衡区域经济的目的。过去沿海地区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大量外资,快速推进工业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调整海外投资的政策,引导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支持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实现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在这方面发展非常快,效果也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中央企业的情况来看,国资委在前期组织了多次集中调研、调查摸底,总体上来说,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可控性风险比较小,总体是比较健康的。到去年末,103家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共承担了3120个项目,主要涉及电力、能源、交通、通信、管道、矿产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很多都是互联互通项目。从实际效果来看,总体上是健康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风险,中央企业在推进这方面工作的过程中,总体来说决策是慎之又慎,国资委在制度上、流程上给予规范。比如,在主业上严格界定、在制度上严格审核、在过程上严格控制。
民营企业走出去整体来说也非常健康。这两年民营企业走出去确实有较快发展,这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是相符合的,也是民营企业活力的体现。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取一些国内紧缺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市场。因为现在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有一些企业在国内发展得很好,但市场容量有限,到境外开拓市场对于长远发展有好处。第三,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这些意义来说,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也得到了很大锻炼和发展。
对于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作为商业性的投资,企业依法依规按程序开展这方面业务,政府和监管部门主要是审核它的风险防范能力,不能因为有这样的风险就把企业管死了,要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但一定要防范风险。第二种情况,如果民营企业到一些高风险、敏感国家特别是政局不稳定、投资环境比较差的国家去进行资源、能源开发投资,政府就要加强规制。
总的来说,境外投资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要依法依规。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必须在制度的框架内来开展对外投资业务。二是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短期效应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三是要审慎而为。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大、风险大的投资,要持审慎态度。
今年1-5月,境外投资有一些回落。有一些回落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这恰恰证明最近出台的政策是有针对性的,而且行之有效。
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具有真实、合规的实体经济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是对高端制造、能源资源、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物流等领域境外投资,特别是有利于扩大就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动能培育的,国家都是支持的。对于那些盲目炒作、虚假投资、骗汇骗税等行为,国家要打击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