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建投资大?

濮涵文濮涵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模式是政府主导+银行贷款的模式,这种模式下银行把钱借出去,企业和个人拿到钱去建设,但是银行的风险其实是转嫁给了政府的(因为最后还款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在这个模式下无论是修桥还是筑路,都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如果算下来的话,这种模式其实很不划算,贷款的资金成本加上风险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而如果靠市场机制的话,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项目是很难推进的。(比如以前铁路的客运和货运分属两个系统,为了促进运输效率提高合并不是很顺利,虽然国家下了很多决心,但是最后还是客货混运,降低了效率)

另外补充一点,很多人觉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很简单,成本应该是很低,所以没有理由这么贵。但其实很多基础设施工艺要求很高,比如高铁需要铺设轨道,这条轨道需要具备高平顺性、高稳定性,能够承载高速运行的车辆并且减少噪音,同时还要考虑地震带以及地陷等问题;公路的建设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而且大部分基础设施工艺要求越高,造价就越高。 举个例子吧,以前我们修地铁的时候由于工艺比较落后,直接造成成本上升,工期延长的问题,后来学习先进的国家,采用了新的工艺,工期上去了,成本下来了。

候云裳候云裳优质答主

一方面,财政收支增速差不断拉大,地方政府存在保投资增速的诉求,往往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基建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投资增速较快往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杠杆部门在发力,尤其在房地产部门调控趋严后,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提高基建投资增速。

基建投资是我国经济最主要的稳增长力量,也是逆周期调节的最主要抓手。同时在地方政府“稳投资”诉求愈发强烈的情况下,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杠杆率上涨,隐性债务面临失控的风险,因此也成为了政府监管的焦点。

中央对于基建投资的政策思路,也与房地产政策类似,一边是“稳增长”,一边是“严控风险”。在稳增长方面,一方面要发挥基建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另一方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基建投资,防止中国经济陷入“基建投资——GDP——基建投资”的循环陷阱。在严控风险方面,则是通过各种政策规范基建投融资,防止隐性债务等风险失控而造成系统性风险。

因此基建投资未来的规模将逐步收缩,增速也将逐步降至低位,在托底经济上也将退出“主力”位置。未来,基建投资大概率会与经济增速维持相近增长,且维持在10%左右的偏低增速。具体来说,大概率将出现“铁公基慢增长”“公共事业稳增长”“生态环保高增长”的结构分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