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大调研?
这是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统计局,为了解疫情中居民真实收入情况所进行的一次“大调研” 。主要目的是了解疫情这三年内,尤其是疫情最严重的2022年,普通市民实际收入减少的情况;其次,是了解民众对增加收入的需求以及提高其收入的政策建议。
此次调研的样本数量巨大,共计16000个家庭(家庭户主),几乎涵盖了所有生活在上海的公民(包括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通过问卷的方式去收集信息,问题涉及个人收入,支出;就业状况;房产情况;子女教育规划;养老金等社会保障金的缴纳与领取情况等。
对于本次调研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居民的总体收入的确下降了 如果说房价、油价等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还带有一定的宏观上的刺激作用,那么总体收入的下降则是实实在在的降钱了。根据调研结果,39%的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以下,4万元的只有17%,而5万元以上的只占16%。也就是说,超过8成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没有达到5万一年,这个收入水平基本可以定义为低收入人群了。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本身工资水平就相对较高,因此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人均月收入仍然有4000多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加上各种补贴,公务员的收入绝对高于这个数。 但无论工资还是补贴,都是按去年标准发放的,今年能否继续发放甚至是否要降低,都未可知。
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的幅度更大 在本次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是线下实体行业,比如餐饮、旅游、电影等等。这些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且以一线劳动力的收入为主。这类群体的损失比较大,生活的压力也比较大。 根据数据统计,6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减少了20%以上,而中高收入者则仅有一成左右的人薪酬减少超过20%。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受疫情的影响下,低收入的群体获得社会救助的力度明显大于中高收入的群体,比例高达65%,而中高收入的群体获取救助的比例仅有3%。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新增就业岗位的需求中,也有近七成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
三.中高收入的群体生活影响较小 虽然中高收入的群体只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代表着消费力量的主流。这一类群体收入稳定,且在疫情中也实现了较多的增长。他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缺钱,并且有着充足的存款和政府发放的补贴,因此生活相对而言较为安逸。哪怕是在疫情最严峻的两年中,这一部分群体的生活也没有收到太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