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什么是地量?
地量的出现标志着股灾即将结束,在股市里流传着“地量见地价”的说法。 所谓的地量,就是相对前一段时间的疯狂暴涨暴跌后的极端成交量;那么既然地量是极端的成交量,自然就不会长期持续出现(除非股灾还没有结束)!所以通常认为在地量出现后,如果后续几天继续缩量,则说明空头力量基本衰竭,做空意愿不强;而多头没有足够的信心进场抢反弹,多空双方都在观望中犹豫不决。此时往往是最佳的抄底时机之一!
1996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宣布对上市公司的指标进行重新审批,规定凡不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将逐步取消上市资格;同时,上交所决定从1997年1月1日起暂停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这一措施使得当时的投机气氛得到一定的抑制。 随后,由于当时正处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市场信心严重不足,沪指一度跌破1000点大关,最终于1996年12月16日开始构筑了长达两年半的底部平台——大盘的二次探底由此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那就是成交量的极度萎缩。如图5所示,大盘自1994年底开始步入上升通道以来,成交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即使在1995年的熊市中也没有明显缩量迹象。但1996年下半年起,成交量开始大幅下滑,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一路走低至历史低位。
1999 年年初,随着网络题材启动、519大行情到来以及外资的大量涌入,股价节节攀升,沪指从当年的1047点涨至2245的高点,涨幅达到翻番以上,成交量也急剧放大到历史天量区间(约8万亿)。 但是好景不长,伴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外资撤离以及政策面的收紧,股指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而此时成交量却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并于次年3月份创出了历史新低——地量237亿。
其实这个时候离1996年年底的最低收盘价1057点已经不远了,很多投资者都以为股灾已经结束,于是纷纷买进,然而接下来又是一段漫长的下跌之旅…… 直到2001年6月底,大盘才终于止跌企稳,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年半的大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