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随涨随降吗?
中国货币政策由以前的“松紧适度”转变为目前的“双统筹”,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六稳”工作力度。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坚持“统筹”理念,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向经济社会工作方向倾斜,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避免信贷政策错位。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为未来经济增长预留空间,但也要防止过快上杠杆,实现负债主体良性循环。
引导利率边际改善,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同时也要防范资金套利和违规资金入市。
去年12月的第二次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近期,人民银行还通过再投放1000亿元MLF等举措,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政策空间对于经济恢复和银行经营而言是必要的。与此同时,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对银行发放“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进行补助奖励、降低部分银行手续费收入等。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大银行还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在助力复工复产的同时,金融部门也从审慎管理制度入手,强化逆周期调节。一方面,适当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加强应急融资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信贷支持政策引导作用,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另一方面,适当降低项下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等监管标准,促进银行加快扩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从全球来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主要经济体政策开始从应急性、阶段性转向经济恢复和提升长期增长能力的过渡,政策重点正从“救急”向“促活”转变。
如美国2月中旬通过了3.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同时着手制定3000亿美元基建投资计划,旨在提升长期发展动力。欧盟委员会近日公布了7500亿欧元恢复和复兴计划,着重于发挥“欧钢联”等平台作用,提高区内产业竞争力。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表示,将根据“2030年增长战略”改革支柱产业,通过政府投入和引导促进私人投资。在全球政策转向的背景下,中国政策空间充足、调节机制灵活,将秉持逆周期调节节奏和力度,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灵活适度开展操作,有效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助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平安研究院宏观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