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明星公司吗?
标准答案:当然,而且很多! 举例来说: 亚马逊:网上购物的鼻祖,成立20多年从未盈利,但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 特斯拉:唯一一家让人又爱又恨的汽车企业,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 爱奇艺:视频网站的领头羊,市值近120亿美元。 携程:在线旅游的领头羊,市值97亿美元。 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不用说了,都是市值几千亿美元的超级平台型企业。 微软、谷歌、苹果这些科技巨头也不用说,每家都有市值上万亿人民币的资产。
Facebook、Netflix这些近两年崛起的数字媒体新贵也都很强势,市值都超过千亿美元。 甚至拉出一只ETF看看指数的成分股,几乎也都是清一色的超级大公司:微软、亚马逊、苹果、谷歌、Facebook等等。 可见,“大公司”这个概念是美国市场最不缺的。
那为什么还要提“创业企业”这个问题呢? 因为,虽然美国有很多大公司,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就业首选并不是这些大公司。
先来看一组数据: 这是美国劳工统计局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的是全美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非农业公司的就业率。 可以看到,即使是像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或者银行这样的金融业公司,员工的入职率也没有高达80%以上。 而那些我们听起来不太知名的行业,其大公司的入职率更是低得惊人——只有不超过30%的毕业生会在毕业后进入这些领域工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美国公司都没有享受到作为一个庞大经济体所应该拥有的劳动力资源红利;而另一部分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或有着强大技术壁垒的公司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不需要承受过高的劳动力成本。 (PS. 这里说的就业率是全职雇员的人数比例,而非在职人数。这是因为美国的很多大公司都会有大量的合同工,而不计入正式员工数中)
所以,对于很多美国人而言,所谓的“高薪水工作”其实是非常少的,大多数的求职者还是在争夺非常有限的岗位。这也使得雇主在面对劳动者的时候底气十足,频繁出现薪资谈判和罢工游行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坚持认为——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不断催生出新公司、新岗位和新财富。
没有新的机会产生,那么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部门提供的再高薪酬的工作岗位,对于解决劳资纠纷和对冲通胀来说,都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