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投资债券风险大吗?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从监管和风控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银行经营的原则之一就是“业务经营与风险相匹配”。根据这个原则,银行开展业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拓宽利润来源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相应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业务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及其他需要关注的方面。 对于银行而言,债券资产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其收益来源于债权的利息收入。与股票、外汇等其他资产不同,债券本身不是最基础的资产,它的价格不会随着利率的上升或下降而大幅波动。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资金供需平衡被彻底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期限利率债收益率的差异会明显收窄甚至消失,单利计息规则也将不再适用,债市将更难预测。对于以固定收益证券为基础资产的银行来说,债券投资的回报和风险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了控制债券投资的风险,银行在制定政策时就必须明确哪些因素会对债券的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基础资产的因素。主要包括债券本身的要素以及发行者的情况。如债券的期限、票面利率、价格、信用等级以及债务人或者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等等。
(2)市场要素。主要包括与债券交易有关的市场价格、成交量和交易时间等。
(3)宏观要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和经济形势等方面内容。 在确定了可能对债券价格造成影响的因素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型对债券价格进行估计。最后,银行可以根据估计的结果采取相应策略,降低债券投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