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建筑企业如何做大?
先引用一句名言作为引子,这句名言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并应用这句话。 引用自《商业的本质》——(美)杰克·韦尔奇著 陈磊译 10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觉得收获很多,最近重读一遍,除了感觉本书写的比较通俗易读以外,其实并没有给到我太多的惊喜或启发,或许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吧!在介绍完六西格玛管理后,作者提到了一句话“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就算不上卓越了”。 什么是卓越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数据,75%的企业做不到卓越,那么这些企业就处于平庸之中了吗?并不是这样,因为85%以上的行业都是由占据市场25%市场份额的企业所控制着的,也就是说60%的市场被不到一半的企业垄断着。作者说:“对于绝大多数行业来说,一家企业只要能确保自己在某个领域里位居前25%的水平,就已经是卓越的了。”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对于绝大多数行业而言,一家企业只要能做到行业的25%,就是优秀的了。 这似乎和企业一直追求的“做大做强”相违背啊!难道不是要努力做行业前三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在作者看来,所谓的“做强”“做大”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持续地优化企业的人才、流程和质量体系,才能走向卓越之路。 而所谓的大和强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而已,是因为长期坚持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才成就了企业的强大,而不是靠着一时的强势和抢占市场而导致的强。
回到正题,既然做强做大并非企业追求的第一要义,那民营建筑企业如何才能做大呢?首先,应该明确一点,规模的经济性并不是取决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是取决于生产经营的各环节是否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只有在各个环节实现高效的前提下,规模的增大才会带来经济性的提升。而对于很多建筑企业来说,往往通过扩张来提升规模,但忽视了企业的运营能力,从而导致有利润没收入甚至是亏损的情况发生。
要想让公司实现良性发展,既要做到开源又要做到节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才是关键。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和政府资源的短缺,对政府而言,资金、投资经验、技术支持等仍是制约其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民间社会资本而言,其迫切希望寻找可靠的投资渠道,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种政府和市场间的矛盾与利益交织,为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为政府解决了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而且为民间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回报。因此,产业投资基金也将成为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产业投资基金以追求资本收益为目标,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各个领域投资,实现资本增值,以保障投资者收益、满足投资者需求。民营建筑企业在实施产业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方向:一是与政府合作,承揽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BOT项目;二是参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原材料生产企业等骨干企业的改组改造;三是参股金融、保险等基础产业和房地产、交通、市政建设和商贸等基础产业,实现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投资方向、管理和运行方式有别于证券投资基金和信托投资基金,它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投资管理人进行营运,并通过分散投资于多种实业和股权,以实现较高的资本收益。产业投资基金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资本组织方式,在国际上被称之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工具。它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投资领域为未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股权及其它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和信托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上的流通股和债券,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则在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债券和基础设施,投资于实业。二是通过投资组合分散和降低风险,采用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三是作为产业资本,组织形式是基金式企业,其管理和运营方式与证券投资基金和信托投资基金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