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能作为企业股东么?
可以,但是没意义。 理论上说,只要不出现国家主权信用违约(这个概率无限接近0),政府就可以毫无限制的借钱(发债、贷款等等)。然后用它来投资,做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的事情。 但是实际上没有几个国家真的这么干过——甚至没有几个国家这样想过。为什么? 这并不是因为政府“作为”或者“不作为”的问题,而是在于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叫做“委托-代理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政府”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分配政府的权力。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那么同样道理,如果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直接配置资源的主体,就很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简单说是管理层与所有者合谋,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和“多重委托-代理问题”中难以自拔。 所以你看,虽然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债发行量和经常性融资,但是真正能够进入国有企业的资金并不多,而且往往还面临各种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国企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性分税为基础,也就是说国企的大部分收益还是归于财政,而很少一部分用来支付股息红利。所以从经济上的角度看,国企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它的收益基本用于再生产,很少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发放,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股东的投资。 而以政府作为股东,最大的问题就是治理结构的问题。首先政府作为股东与作为公共职能的执行者的身份很难分开;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股东会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导致投资效益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