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工业企业退出原因?
以一家位于浙江某沿海地级市的地方国企为例,2016年,该集团共有在营企业37家,到2019年底,在营企业已经减少至19家。从营收上看,这4年间有28家在营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其中25家企业年收入降幅超过10%;从利润上看,26家在营企业净利润下降,其中16家企业出现亏损。
这家企业之所以呈现“收入下滑、效益降低”的态势,核心的原因是行业竞争力不足——2016年到2019年期间,该企业所属行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77亿元下降到70亿元,下降了约7.7%,而同期其他工业行业销售额则增长了大约26%。行业竞争加剧使得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尽管该企业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等方式努力降低各项成本费用,但整体利润依然微乎其微甚至发生亏损。 除了市场竞争的原因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境乃至退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链条断裂。以这家沿海地级市国有企业为例,2016年和2019年末,该企业的总资产分别为396亿元和602亿元,总负债分别是333亿元和593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84%和99%。
2016年至2019年间,该公司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等途径融资300多亿元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偿还利息和经营活动,然而,由于资金需求巨大且用途广泛,这些资金并未完全流向生产经营领域。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国共有16000多家国有企业倒闭或破产。 除了上述两类原因导致企业效益低迷乃至亏损外,还有一类属于特殊情形,即部分国有企业在完成特定历史任务后需要进行清理注销。这种情形下虽然也不排除存在违规经营等情况,但是相对于前两类问题而言比例较小而且情况也较为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