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账面价值怎么计算?
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计价,资产在取得时按照当时实际发生或者付出的代价计算入账,因此,资产的账面价格受到实际取得成本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程度的加剧,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物价水平会发生变化。所以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其市场价格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市场价格是指企业取得与其所持有固定资产相同的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市场价格在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变动,因此,不同时间取得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格会由于实际取得价格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实际入账价格形成其资产成本,在使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摊销方法,计提折旧,形成累计折旧。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反映固定资产在各个会计期末的使用状况,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状况关系不大。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从固定资产账户中扣除形成固定资产的净值。因此,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其账面价格,由于使用形成的净值不断减少,而递减的趋势不会按照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变化。因此,持有期间越长,其价值和净值低于市场实际价格的部分就越大。
会计上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就是资产的账面价值,具体可表示为: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成本-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
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是针对企业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在计提折旧时应计入投资性房地产账户的累计折旧明细账户,这样投资性房地产账户的余额就是该资产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