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投资为什么打不开?

那沛舒那沛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混了多年的老韭菜,个人对“涌现”的理解其实来自《复杂》这本书。 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系统演化。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大系统里,很多小系统的交互作用可能会产生一些宏观的出乎意料的结果(比如1+1>2)。这种效应在数学上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从个人的理解来说,“涌现”就是一个无法预测,但又可能真实发生的作用力。 而马老师的“涌现投资”理论正是建立了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将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策略看成是一个大的系统,而每一个个体又各自成为一个小系统,那么整个系统的演化就会因为每个个体不同而导致最终结果变得难以预测——当然这种难以预测是建立在马老师庞大的数据基础之上的。 但现实生活中真的如此吗?我持怀疑态度。

首先,我们很难对一个投资者进行准确的数据描摹。更谈不上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投资者作为大系统来进行运算。单就个人而言,即使把人生做长期的投资组合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我的财务模型,计算预期收益和风险,并在现实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个模型,这依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假设。因为人的认知往往是基于有限信息的,而在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试图用过去的信息对未来做出预测。但信息本身就是有限的,并且具有滞后性,更何况人本身作为动物有着本能的反应,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人对信息的认识,进而影响人的决策行为。 再者,就算是同一种策略,不同的投资者实施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投资者不仅仅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性格、经历等),还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消息、市场情绪等),而这些因素并不是以一个确定的方式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比如说,两个投资者A和B采用相同的策略,A遵循策略所给出的信号进行交易,B则根据策略给出的建议进行调整自己的决策。如果一段时间后,A比B的收益高,我们能说策略有效吗?恐怕不能说吧!因为影响A和B决策的因素有很多,且我们无法得知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对于A和B的不同影响,更谈不上计算出他们在每笔交易中到底赚了还是亏了。如果说A和B的交易记录各只有50笔,我们也许还能通过统计的方法来分析每一笔交易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策略有效。可问题是大部分交易者并不是严格地按照策略给出的方式执行,而且也不是每次决策都能做到实时反馈和及时调整。于是,策略的效果就变得很模糊。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某某策略经过测试显示有效性”或者“某某基金业绩优异是因为采用了某种策略”等等,但我看这其中很多时候都是后见之明或者说自我归因的错误——策略或方法的确可能存在,但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罢了。还有很多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决策的表现…… 所以我个人对此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