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资产还是资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被称为国家的“建设后备资源”,土地管理学被视为“资源管理学”,主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及整治等等。1990年后,确立了我国土地的国家和集体两种所有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作为一种市场要素开始进入市场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从管理实践角度来说,学术界一般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利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其管理和使用将面临不断优化配置的艰巨任务,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将土地管理视为要素管理或资源配置。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资源”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要素”、“资产”或“资源”,其价值判断发生了很大转变。
“资源”和“要素”一样,一般被赋予“公有性”、“非排他性”和“非市场性”的色彩,而“资产”则含有私(或公)有性、排他性和市场性的色彩,因此,我国土地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将土地视为完全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土地视为一部分是“资源”一部分是“资产”。前者属于公有领域(农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城市土地),后者属于市场领域(建设用地)。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型”土地管理制度,与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产型”土地管理制度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