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代表什么?
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要求下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主要有: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等,通称为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但不影响企业实际的现金流量。当企业会计期末的资产的账面价值(指资产在企业账目上登记的金额)高于其可收回(或可变现、可售出、可取得)的金额时,企业就应按两者的差额将原先估计的资产损失金额计入企业当期损益,确认为企业当期的实际损失,同时冲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计提各种减值准备就应当视为预计的资产损失在当期的确认。
在西方国家,资产减值准备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计提,计提多少,属于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范畴。但是,我国从1998年引入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程序起,其计提方法就受到多种限制,企业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只能在会计期末按单项或者汇总分析计提减值准备。而且除特别规定的项目外,各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样就使我国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成为虚拟资产而非“真实存在”的估计损失的确认,失去了计提和披露的现实意义。